栏目分类
新闻动态
英国海军再次扬帆远航,目标直指争议核心——台湾海峡。但这已非昔日帝国舰队的荣光,而是一艘故障缠身的二手航母,搭配寥寥几艘护卫舰的“单薄阵容”。尽管如此,其意图穿越敏感水域的表态,仍是赤裸裸的挑衅。解放军立刻以高强度的海空巡航和新型技术的公开展示作为回应,表明对此类行动的零容忍态度。英国是想借此赢得关注和支持,还是一厢情愿地闯入中国设下的“区域拒止”陷阱,最终颜面扫地?
欧洲战火未熄,南亚局势紧张,亚太安全格局也波涛暗涌。一支英国航母编队据称已启程,执行其“本世纪最大规模海外部署”,更放出风声可能穿越敏感的台湾海峡。此举不仅意在制造影响,也潜藏着与解放军发生摩擦的风险,让本已复杂的区域态势更添变数。
4月22日,英国皇家海军“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打击群离港,目标直指印太。编队指挥官詹姆斯·布莱克莫尔出发前便明确,部署是响应美国要求,且编队“已准备好执行任何所需航线”,其中就包括穿越台湾海峡这个选项。这番表态自然在全球激起涟漪。
然而,细看这支高调出征的舰队,现实却与宣传有些微妙的出入。“威尔士亲王”号,这艘伊丽莎白女王级的二号舰,与其姊妹舰一样,自诞生起就饱受技术故障的折磨。漏水、动力系统、传动轴问题屡见不鲜,甚至在2022年因传动轴故障趴窝长达九个月。
此次任务本该由“伊丽莎白女王”号担纲,谁知后者也因动力问题迟迟无法出动,才让刚修好的“威尔士亲王”号临危受命。
更显单薄的是其护航阵容:仅有两艘护卫舰、一艘补给舰和一艘攻击核潜艇伴随左右。这样的配置,与“本世纪最大规模”的口号似乎并不匹配。
这背后,是英国海军整体实力持续萎缩的窘境。作为北约老牌成员,其舰艇数量已跌至二战后最低点。国防部2023年度报告显示,海军预算缺口高达47亿英镑,高达45%的主力舰艇不得不停航维护。
军费开支占GDP比重仅2.25%,也未达北约新近鼓吹的2.5%门槛。如此捉襟见肘的财政,却要支撑高调的军事姿态,折射出英国在脱欧后,面对国力现实,仍极力想抓住所谓“全球影响力”的战略焦虑。
进一步审视编队构成,“机敏”号核潜艇性能尚可,大致与中国的093型相当。可是,水面护航力量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英国自家派出的,有一艘技术已显落后的23型护卫舰“里士满”号——该舰倒是确有穿越台海的“经验”,另一艘则是设计先进但因预算削减而性能缩水、且故障频发的45型驱逐舰。
为了撑场面,编队还需要依赖盟友,拉上了西班牙和挪威的护卫舰来“凑数”。即便如此,整个舰队的导弹垂直发射单元总数约为144个。相比之下,解放军执行任务时,一个航母编队(通常配有055、052D、054A等)的垂发单元往往超过300个,火力通道数量存在显著差距。
至于核心的“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本身,理论上可以搭载F-35B隐身战斗机,舰载机性能或许是其亮点。但问题在于,英国自身的F-35B机队规模有限,能否为这次远征配齐、配足舰载机一直是个疑问。过往部署时,甚至出现过需要向美国海军陆战队借调飞机的尴尬场面。
面对英国可能采取的挑衅动作,中国军方反应迅速。就在英舰启程的同一天,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在台岛周边进行了一次联合巡航。此次行动动用了包括11架次各型军机、6艘驱护舰及4艘海警船在内的力量,展示了常态化的管控能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解放军在此次行动中首次公开披露了由成飞研发的新一代舰载机着舰引导系统。据称,该技术能在高达6米浪高的恶劣海况下,实现厘米级的精确着舰引导,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其性能显著优于美军现役的“魔毯”系统,标志着中国舰载航空兵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这无疑是对任何试图在复杂海况下靠近中国的海上力量的一种无声警告。
这并非英国海军首次在台海问题上试探。2021年,“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编队也曾计划进入南海争议水域。不过,在解放军055型万吨大驱的紧密监视下,它最终还是改变了航向。事后,时任编队指挥官史蒂夫·摩尔豪斯承认,中方舰艇展现出的电子战能力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此次英方故技重施,更多被观察家视为配合美国“印太战略”的一种象征性姿态,实际效果存疑。
与此同时,美国的亚太军事布局也在调整。美菲“肩并肩”联合军演首次将地点选在了距离台湾仅148公里的巴丹群岛,并在那里部署了具备反舰能力的NMESIS陆基导弹系统。军演前夕,菲律宾海岸警卫队船只还非法闯入黄岩岛邻近海域,遭到中国海警依法驱离。
然而,菲律宾国内并非铁板一块,前总统杜特尔特的支持者正酝酿对现政府的行动,这种内部张力也为地区局势平添了几分不确定性。
区域安全格局的演变,促使中国不断强化自身的防御体系。除了新型着舰系统这类技术突破,中国在南海岛礁部署的远程雷达网络与反舰导弹阵地,已形成有效的立体监控和打击能力。近期的卫星图像显示,西沙永兴岛和南沙永暑礁的机场跑道均已完成延长,具备起降各型预警机和战略轰炸机的能力。
这些前沿部署,与大陆沿海的东风-21D、东风-26等反舰弹道导弹相结合,构筑起多层次、纵深化的“反介入/区域拒止”屏障。
如果英国航母编队执意要闯入台湾海峡,它将面对的,绝不仅仅是解放军的海上编队。在强大的A2/AD体系覆盖下,即便不考虑动用反舰弹道导弹这种“杀手锏”,仅仅是来自岸基航空兵的大量轰-6轰炸机,携带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实施多方向饱和攻击,对于缺乏舰载预警机、护航力量有限且整体防空能力并非顶尖的英国编队而言,就可能构成难以承受的威胁。
F-35B虽有隐身优势,但在缺乏预警机引导、且可能遭遇歼-20等更强制空对手的情况下,其作战效能将大打折扣,甚至自身生存都会面临严峻考验。
中国外交部已就此明确表态,强调台湾海峡不存在所谓的“国际水域”,外国舰机通行需遵守国际法和中国国内法规定。对于任何危害中国主权和安全的行为,解放军都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应对。
军事专家也指出,解放军在台海方向的常态化战备巡航,已形成情报获取、快速反应到精确打击的闭环能力,足以有效处置各类突发情况。
说到底,英国此举是其“全球英国”战略在国力约束下的延续,意图通过在热点地区刷存在感,来勉力维持大国颜面并配合盟友步调。
只是,正如一些英国网民的质疑:在国内经济面临困境、海军预算捉襟见肘的背景下,耗费巨资进行这样一次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作用的远征,是否明智?这种行动非但不能像旧时代殖民扩张那样带来实际利益,反而可能沦为一场昂贵的“政治秀”,甚至在与实力今非昔比的对手碰撞时自取其辱。
国际力量格局正在深刻演变。美国试图拉拢盟友分担成本、维系霸权,但各盟友利益与步调并非完全一致。东盟多数国家坚持在中美间保持中立,不愿选边。即便是菲律宾这样加强与美军事合作的国家,也未中断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体现了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现实考量。
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内政,这是联合国2758号决议确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个别域外国家试图通过军事介入来搅动台海,不仅违背国际法,也与其宣称的“维护地区稳定”目标南辕北辙。历史一再证明,外部干涉只会加剧紧张,无助于问题和平解决。
中国持续推进国防现代化,特别是军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正不断重塑地区力量平衡,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地区稳定提供更坚实的后盾。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承诺永不称霸、永不扩张。
在全球化的今天,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地区安全架构,需要的是对话协商而非军事对抗,是相互尊重而非强加干涉。英国航母的这次远航,在历史变迁的浪潮中,更像是一次略显不合时宜的姿态展示。

